一、项目背景意义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东营时指出:“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国网东营供电公司(以下简称东营公司)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国网公司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工作部署,深度融合东营市盐碱地资源特性、盐碱地农业特点、电力行业服务特色,创新构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绿色生态电力系统,为电力赋能黄河三角洲农业生产、乡村产业、农村生活高质量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径、构建了一套新模式,得到山东省陈平副省长、国网公司张智刚董事长、庞骁刚总经理和金炜副总经理批示肯定。
二、项目发展情况
2021年以来,东营公司积极推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绿色生态电力系统建设,为东营市广大农业农村电力客户提供可靠电力保障和优质供电服务。“政企农”联合发力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东营市委市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绿色生态电力系统建设得到时任东营市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为区域电网建设营造良好环境。近三年累计投资4.92亿元推动东营农村电网巩固提升,2024年底东营配电自愈成功率达98%以上,农村电网从“用上电”向“用好电、不停电”转变。优化乡镇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建成乡镇级充电站34座,在全省率先实现充电站乡镇全覆盖。“县乡村”全域统筹优化优质服务举措。深入农村社区开展“四进送服务”走访活动,积极对接农业企业、高标准农田等用电需求,160千瓦及以下农村小微企业接电实现“零投资”。建立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与供电服务合作“村网共建”工作机制,累计加入了1747个网格服务对接微信群,协同处理网格涉电问题8100余条。服务1399个村2.36万户享受到“煤改电”政策,实现电能替代量1.06万千瓦时。“产学研”链条贯通强化助农示范创建。与中电联、省社科院等机构全面合作,积极争取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专家团队技术和学术支持,深入探寻电力前沿技术、先进理论在助农领域落地的方法路径。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赴东营现场调研给予充分肯定,相关成果连续两次亮相全国农村能源发展大会。
为精准助力盐碱地综合利用和乡村全面振兴,东营公司立足“种业、农机、畜牧、渔业、社区、生态”六大盐碱地典型场景,从“源、网、荷、储、数、碳”六个要素,创新打造了“六个一”(1粒种、1农机、1只羊、1只蟹、1度电、1只鸟)示范工程,逐步构建农业生产、乡村产业、农村生活卓越供电服务体系。
一是构建“粟生盐田”卓越供电服务体系,呵护“一粒种”。黄三角农高区“以种适地”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开辟了新路径,汇聚了耐盐碱育种加速器、种质资源库等重大科研平台,成为推动盐碱地农业现代化的创新高地。东营公司围绕种子培育高标准、高可靠用能需求,实施“光储直柔+云储能”项目,实现光伏、配电网、储能等多路电源柔性互联,为盐碱地育种提供24小时电力保障。结合不同盐碱度的农田生产特性,制定《盐碱地农田电气化建设导则》,为盐碱地低碳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针对黄三角农高区多系统、多平台“信息孤岛”问题,上线运行盐碱地特色农业用能大数据平台,推动农业科研及生产用能数据融合,为“耕种管收”提供平台服务,山东省节能协会鉴定该平台为“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构建“机电偶成”卓越供电服务体系,服务“一农机”。黄三角农高区是农机电气化应用的前沿阵地。针对电动农机充电时间长、年利用率低、不利于推广等问题,主动参与国网公司“农机电气化发展前景”课题研究,制定《电动农业机械充换电建设技术导则》,推动农机电池模组和充换电协议统一。着眼于新型充换电模式创新,研发自动找桩无人充电技术、“田间地头”移动充换电机器人,实现“农机找电”向“电找农机”转变。针对电动农机年利用率低的问题,建成国内首座电动农机“风光储充换检”一体化服务站,盘活农机电池资源,作为分布式储能参与电网需求响应,拓展市场运营空间。
三是构建“田园牧歌”卓越供电服务体系,育好“一只羊”。黄河口滩羊是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形成了全链条、一体化的循环产业集群。山东电力服务滩羊产业升级,研发“源网一体”智能运维技术,在同一平台下实现园区光伏发电与用电一体运维,通过客户停电监控预警系统,5分钟内即可精准定位故障点,为畜牧养殖提供安全用能解决方案。推广应用“云储能”技术,在园区集中喂养高峰时段放电,解决台区重过载问题。首创智能投喂系统,远程操作即可完成投喂过程,助力养殖户实现智慧养殖。制定《盐碱地肉羊养殖电气化建设导则》,应用电力大数据构建滩羊产业健康指数、活力指数,开通“电e金服”融资直通车,为政府推动产业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四是构建“耕水牧渔”卓越供电服务体系,养好“一只蟹”。黄河水、盐碱地孕育了黄河口大闸蟹,拓出了一条联农带农的“致富路”,品牌价值达到31.93亿元。山东电力探索“供电+能效服务”新模式,制定《盐碱地大闸蟹养殖电气化建设导则》,推广微孔增氧、电动投喂船等全电技术,以电气化引领生态化养殖。推广智慧能源服务平台——365电管家,在全省100多家渔业养殖企业推广应用,以能效服务促进智慧化养殖。研制“能源小方”,兼具分布式储能、电动船充换电、应急电源等功能,探索以微电网技术实现养殖不间断供电,助力“源荷储”友好互动,形成了安全、生态用能解决方案。
五是构建“追光逐电”卓越供电服务体系,增效“一度电”。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杨庙社区,心系黄河滩区建设,要求“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山东电力聚焦滩区振兴,结合“电靓和美乡村”行动,依托杨庙社区文旅产业,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展农村“光储直柔”示范项目,依托农村屋顶资源优势,探索建立“屋顶光伏、经济储能、直流配电、柔性负荷、有序上网”的新型能源系统,改变以往农村屋顶光伏发电直接逆变上网、发电用电两个体系的传统模式,力推光伏项目优先自发自用、余电有序上网。建成首个以“电力助农”为主题的科技小院,定期组织高校专家驻守,为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提供技术服务。主动融入农村社区治理,积极开展村网共建、社网共建,实现供电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六是构建“线鸟共生”卓越供电服务体系,守护“一只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黄河入海口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每年迁徙的候鸟达600多万只。山东电力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针对候鸟在杆塔栖息极易引发线路跳闸的问题,创新开展“云端的守护”示范项目,研制托盘式人工鸟巢,改变以往驱赶或拆除等方式,引导候鸟到人工鸟巢栖息,目前候鸟已入住300多处人工鸟巢,线路故障率同比降低60%。基于电力大数据开展“电力+环保”共建,构建企业用电活跃度、违规生产预警等数据模型,对黄河流域重点污染企业用电量、污染物浓度等实时监测预警,目前已覆盖6000余家企业,累计接收环境数据800多万条,并向其他沿黄省份推广应用。
三、项目建设成效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绿色生态电力系统建设展现出农村用能清洁化、农业生产自动化、农民生活品质化的生动景象,为绘就乡村振兴美好蓝图注入了新动能。一是电气化标准形成了。率先打造了一套盐碱地绿色生态能源解决方案,助力风、光、生、氢、地热等盐碱地清洁资源开发利用,降低电网投入成本。率先编制一套盐碱地农业电气化标准,实现盐碱地电气化建设标准化,助力节能降耗,合理规划配套电网建设。最终率先构建了一套盐碱地卓越供电服务体系,固化服务流程和服务要素,形成复制推广经验。二是农民群众得实惠了。近年来东营市持续深化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建设,在新型电力系统助力下,到2025年将提质改造盐碱耕地11.95万亩、新增耕地3.48万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连续三年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推广。助力黄河口大闸蟹养殖面积7万亩,黄河口滩羊年出栏量318万只,“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4个、“好品山东”目录清单产品5个。三是供电服务品牌亮了。2024年,东营公司高标准承办电力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暨盐碱地综合利用交流大会,促成沿黄电力公司共同发布落实黄河战略倡议书。相关成果获评山东省乡村振兴“十大优秀案例”。并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高端媒体发稿21篇,形成良好示范带动效应。四是乡村振兴路更宽了。构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绿色生态电力系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争当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排头兵的创新实践。盐碱地综合利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电力系统的无缝对接,为新一轮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创业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电力赋能优秀案例,为加快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乡村产业新质生产力构建和清洁能源转型做出了示范。
来源: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东营供电公司
城乡能源网旨在传播行业信息、促进交流探讨,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