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信
登录
首页 >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

【能源电力赋能乡村振兴引领性案例】电赋长枣红,智绘乡村兴

2025-07-30

电赋长枣红,智绘乡村兴

-----  国网灵武市供电公司打造特色农业振兴新范示

 

银川灵武市临河镇上桥村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网银川供电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电力先行”为导向,聚焦灵武市“灵武长枣”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其核心产业“灵武长枣”以皮薄肉厚、甘甜多汁闻名,但传统种植模式长期面临温控低效、能耗高、上市周期短等瓶颈。国网银川供电公司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党建+优质服务”为引领,立足电力行业优势,创新打造“电网筑基、科技赋能、产业联动”三位一体的长枣产业电气化服务体系,为特色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一、重要意义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的战略目标。电力作为现代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是激活乡村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支撑。国网灵武市供电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立足“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要求,以灵武市“灵武长枣”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将电网建设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电力搭台、产业唱戏、农民受益”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电气化改造与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公司不仅破解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局,更以清洁能源驱动产业升级,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绿色动能,彰显了国家电网服务“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

二是破解产业瓶颈。灵武长枣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西北地区特色农业的“金字招牌”。然而,传统种植模式长期面临能耗高、人工成本高、效率低、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国网灵武市供电公司精准对接产业痛点,通过“农网升级+智慧农业”双轮驱动,构建“环境监测—智能调控—能效优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在温棚内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实现温度、湿度、光照的自动化调节,能耗降低30%,优质果率提升25%,上市周期提前45天。此举不仅推动长枣产业从“粗放种植”向“科技赋能”转型,更树立了西北地区特色农业现代化改造的标杆。

三是构建多赢格局。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增美、农业增效。国网灵武市供电公司以电力为纽带,创新“党建联建+产业共建+效益共享”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农户参与的乡村振兴共同体。通过电网改造带动就业,施工期间吸纳本地劳动力300余人,人均增收8000元;推广光伏温棚、冷链物流等绿色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长300%,农民户均增收5200元。公司联合地方政府打造“灵武长枣”区域公用品牌,推动产品溢价率提升25%,远销北上广深及东南亚市场,真正实现“一棵枣树富一方百姓”。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构建协同联动的组织体系

一是政企联动,发挥党建联盟效能。“党委牵头、支部联动”为原则,联合灵武市临河镇党委、上桥村党支部组建“助力乡村振兴党建联盟”,建立“周调度、月会商、季总结”机制,统筹解决产业用电规划、项目审批、资金协调等核心问题。累计召开联席会议18次,推动政策落地12项,协调资金2300万元。二是村网共建,筑牢优质服务理念。抽调技术骨干、农业专家和台区经理成立“长枣产业党员服务队”,划分“责任田”,实行“包保制”,提供“一对一”用电方案设计、设备运维指导、应急抢修等服务。服务队累计走访农户1200余户,解决灌溉设备故障、温棚线路老化等实际问题80余项,保障产业用电“零中断”。 

(二)电网筑基,打造坚强可靠的能源保障

一是主动作为,夯实电力设施基础。投资1500万元完成临河镇、梧桐树乡等核心产区电网改造,新建10千伏线路28公里,改造低压线路45公里,新增变压器45台,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9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100%,彻底解决“低电压”“季节性过载”等历史难题。二是创新驱动,助力最美乡村建设。采用“杆线入地”“景观化台区”设计,将电力设施与村落风貌、产业布局深度融合。例如,在临河镇上桥村主干道实施电缆入地工程,释放土地资源15亩;在枣园周边建设仿古式箱变,既满足用电需求,又成为乡村旅游的“打卡点”,获评宁夏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项目。

(三)科技赋能,创新智慧农业的实践路径 

一是电力赋能,提升智慧农业品质。在长枣温棚部署智能传感器、物联网终端等设备500余套,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墒情等12类参数,通过“智慧农业云平台”实现环境精准调控。系统可根据气象数据自动启闭卷帘、喷淋设备,能耗降低30%,亩均节水40立方米,长枣糖度提升3个百分点,优质果率从60%跃升至85%。二是数智监测,压降农户用能成本。开发“灵武长枣智慧用能系统”,集成用电监测、故障预警、能效分析、碳足迹追踪四大功能模块。农户可通过手机APP远程操控设备、查看用电报告,实现“指尖上的电力服务”。平台累计生成能效优化建议320条,帮助合作社降低用电成本15%,减少设备故障停机时间80%。

(四)服务提质,释放产业发展的综合红利 

一是精准施策,优化电力营商环境。针对种植户、合作社、加工企业等不同主体,设计“阶梯电价+峰谷优惠”“光伏余电上网”等差异化方案。例如,为长枣加工企业提供专用变压器增容服务,缩短办电时长60%,年节省电费超50万元。二是绿色先行,打造低碳发展示范。建设20座“光伏+温棚”一体化项目,棚顶铺设光伏板年均发电量达120万千瓦时,满足温棚自身用电需求的同时,余电上网创收35万元。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800吨,相当于植树4.5万棵,获评宁夏低碳农业创新案例。

三、主要成效

(一)生态效益

一是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用能。通过电气化改造替代燃煤取暖、柴油灌溉等传统方式,减少碳排放20%,区域PM2.5浓度下降12%,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至92%。二是多能互补示范引领。建成西北首个“光伏+储能+智慧电网”多能互补示范园,清洁能源占比超40%,储能系统可在极端天气下保障温棚连续供电72小时,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二)经济效益

一是产业升级成效显著。长枣亩产从1200公斤提升至1620公斤,年产值突破1.2亿元,带动加工、物流、电商等上下游产业增收3000万元。二是富民增收成果丰硕。项目覆盖临河镇2000余户农户,户均年收入从3.8万元增至4.3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5万元增长至60万元,5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三是品牌价值持续攀升。“灵武长枣”获评中国驰名商标,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产品溢价率达25%,远销北京、上海、新加坡等20余个国内外市场。

(三)社会效益

一是供电服务全面提质。办电环节从6个压缩至3个,平均时长从15天缩短至9天,线上服务普及率达100%,客户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列宁夏电力系统第一。二是乡村治理效能提升。通过“村网共建”服务平台,累计解决涉电纠纷、安全隐患等问题130余项,推动乡村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型。三是示范效应辐射全国。项目经验被央视《焦点访谈》《朝闻天下》专题报道,入选国家能源局“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案例”,吸引12个省市考察团调研,成为全国电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灵武样板”。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银川供电公司


  城乡能源网旨在传播行业信息、促进交流探讨,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5 城乡能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338号-1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