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信
登录
首页 >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

【能源电力赋能乡村振兴引领性案例】电力引擎,赋能乡村振兴

2025-09-04

电力引擎,赋能乡村振兴

 

摘要: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有企业,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所属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理念先行、引才育才、精准施策,在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实施分布式光伏整县试点项目,持续优化用电服务方式,加快民生建设步伐,落地一批惠民富民新工程,全力跑出优化生态环境“加速度”,将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相结合,通过项目的实施每年可以产生新能源电量约60万千瓦时,年节约标煤73.74吨,减排二氧化碳270.66吨,受益的3村每村平均收益约6.156万元,构建了助推陇山地区经济高质量转型新格局。

关键词:国有企业 产业 生态 经济 乡村振兴

一、案例背景

清水县,甘肃省天水市辖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陇山西南麓渭河北岸支流牛头河流域;东界陕西省陇县、宝鸡,南连麦积区,西接秦安县,北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毗邻;地处陇山山地向陇西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辖15个镇、3个乡,总面积2012平方公里。清水县地处陇山山地向陇西黄土高原过渡地带, 水资源、矿产资源、生态资源丰富。近年来,清水县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发展、多极增长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全县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全产业链发展理念,立足温泉、中医药产业、生态资源优势。

三峡集团所属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自2012年入驻甘肃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政府关于推进央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等总体工作部署,全力推进天水区域新能源项目落地,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参与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坚持把发展清水县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

作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利用清水县这一优势,建设了部分新能源项目,特别是分布式光伏电站。这不仅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也为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做出了贡献。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作为帮扶清水县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既注重因地制宜,又注重深度融入,既注重带贫的数量,又注重带贫的效果,释放出产业扶贫的叠加效应,稳定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形成了产业发展和产业带贫双向齐飞的良好局面。目前,清水县发展林果、光伏等增收产业,形成了“种养业+劳务+其他”的“1+1+N”的产业帮扶增收格局。

二、实施举措

(一)党建引领+高位统筹,谋划组织振兴新目标

清水县地处偏远,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极为不便,是全县深度贫困村之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危房危墙多,村庄脏乱差”是昔日清水县许多乡村的真实写照。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绝对重要的位置来部署推进。公司党组积极与帮扶点乡党委沟通衔接,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研究制定可行帮扶计划和推进措施,细化帮扶工作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为全年帮扶工作顺利开展绘制蓝图;为帮助清水县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公司党总支遵循以“帮建一个好班子、找准一条好路子、培育一批好产业、打造一个好村子”为目标的思路,联系县、乡、村各级班子成员座谈交流、入户走访群众。公司联系县政府单位发动各方力量,制定清水县长期发展规划,建章立制,形成了“党委、政府常抓不懈、镇村干部包片管理、技术人员蹲点指导、党员群众全面参与”的工作格局,有效保障清水县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光伏建设+木耳种植,打开产业振兴新思路

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研究了清水县当地地理实际,在天水区域已投资建成3个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25.95万千瓦,其中包括清水绵诸6万千瓦风电项目和10万千瓦光伏项目。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给乡村振兴做好资金保障作用,公司继续新建村级分布式光伏电站3座,装机容量460千瓦,其中草川铺镇草川村160千瓦,丰望乡柏树村150千瓦,陇东镇赵峡村150千瓦。项目总投资263万元。该项目是分布式光伏整县试点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每年可以产生新能源电量约60万千瓦时,年节约标煤73.74吨,减排二氧化碳270.66吨,受益的3村每村平均收益约6.156万元。

wps1.png

    为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和就业,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立足清水县当地生态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思路,出资协助乡政府,按照“支部引领、四方协作、抱团发展、互利共赢”思路,发展木耳种植产业。目前已新建木耳种植大棚(9座)3050㎡,提升改造4160㎡,新建木耳晾晒连栋大棚(1座)300㎡。为匹配以上惠民项目顺利落地运转,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又投资150万元为清水县新建道路、供水、供电等附属工程,新建蓄水池及供水水泵设备1座(120m³),安装水泵1台。


(三)基础建设+旅游设施,构建生态振兴新格局

甘肃分公司立足于清水产业体系发展所需,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在清水县、乡、村三级班子的支持配合下,建设多个绿色惠民项目,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实现了企地合作“1+1>2”的效应,通过这一合作,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能,释放出更大的振兴潜力。

wps2.png

    此外,木耳产业项目建成后带动有机循环农业发展,培养标准化生产技术,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保证绿色环保农产品品质,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农业种植收入,优化区域生态。同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公司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了设施体系,作为基础性的建设工程,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协调相关部门争取帮扶资金,扩建和硬化乡村主干路,在秦亭镇站沟村张吕村新建旅游公厕3座,建筑面积170㎡,配套相关设施、铺设水电线路、回收污水等。村庄美了,居住环境改善了,心情也敞亮了。绿色优美的人居环境进一步带动当地群众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增收,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三、取得成效

(一)经济提质增效,增加群众收入

清水县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项目的实施每年给3个村级光伏电站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6万元以上,每个村开发通光伏电站管理岗位1个,年增加收入6000元;坚持把黑木耳产业发展作为全镇重点工作之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实际成立产业工作专班,在项目支持、基地建设、技能服务、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方面狠下功夫,全力推进黑木耳产业体系建设,完善产业链条,努力创建“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互利共赢。清水县山门镇木耳种植产业项目的实施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每年可为山门村、白河村增加10万元以上,同时带动群众通过劳务和种植黑木耳增加收入。

wps3.png

(二)生态提档升级,壮大社会效益

坚持把发展生态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产业发展和农业转型的“助推器”,健全完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等形式,引导困难群众投工建设、投劳采摘。村级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推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新能源装机容量,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减排降碳效果明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旅游基础设施,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群众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增收方面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生态振兴对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村集体经济积累不断壮大,新能源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总量得到进一步增加,乡村旅游设施逐步完善,增加旅游人数,增加乡村就业岗位,增加乡村创业机会,带动农户发展乡村旅游、农业种养等产业,扩大特色农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利于重点培育农业增值产业链,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当地农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wps4.png

(三)党建提速进位,强化治理能力

各级党组织协同共进,“党建共联、阵地共建、资源共享”,通过到帮扶点调研衔接、走访慰问,进一步优化帮扶思路,凝聚帮扶力量,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帮扶,认真跟进学习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重要理论和政策要求,结合“三抓三促”行动确定的目标任务,组织第一书记充分利用“讲党课”、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开展政策宣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送到群众心中,尽力消除群众政策“鸿沟”,不断坚定群众创业增收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当地发展内生动力。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激情,助推分公司在党建特色品牌创建、创新课题研究、风电项目资源获取等方面高质量发展。

四、工作展望

未来,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将继续发挥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显著优势,着力打造“新能源+乡村振兴”全产业链,助力清水县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品牌,实现企业与地方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城乡能源网旨在传播行业信息、促进交流探讨,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5 城乡能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338号-1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