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渔共舞”中的建设创新
——泰州三新供电服务有限公司靖江分公司生祠供电所渔光互补项目“企-政-民”融合实践
泰州三新供电服务有限公司靖江分公司生祠供电所 徐羊阳
一、生祠镇绿色能源建设背景与战略意义
生祠镇位于靖江市西北部,以其丰富的水面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闻名,素有“水乡明珠”之称。然而,长期以来,该镇的传统水产养殖业面临着土地收益低、抗风险能力弱等发展瓶颈。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生祠镇积极响应,将新能源建设作为破解发展困境的关键抓手。靖江市入选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后,生祠镇抓住这一政策机遇,规划建设40MW渔光互补项目。该项目不仅盘活了844.44亩低效坑塘资源,还通过“板上发电、板下养蟹”的立体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创新路径。
作为能源基础设施的核心支撑单位,生祠镇供电所主动承担起央企责任,将电力服务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构建“清洁能源开发—现代农业升级—乡村治理优化”的良性循环体系,供电所致力于推动新能源项目与地方发展的深度融合。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效益,也改善了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项目建设中的矛盾化解与服务创新
在项目启动初期,供电所面临多重阻力。七里村养殖户担忧光伏板遮挡阳光影响螃蟹生长,红英村村民质疑水下电缆存在漏电风险,三圩村部分群众抵触土地流转政策。面对这些矛盾,供电所创新构建了“三维沟通机制”,有效化解了各方疑虑。
(一)认知差异:从质疑到信任的破冰之路,科学论证消除技术疑虑
为了消除养殖户对光伏板遮光的担忧,供电所联合省水产研究所开展遮光对比实验。实验数据显示,在25°倾角下,光伏板覆盖区域的水面透光率仍高达60%,板下区域水温稳定在22-26℃,溶氧量较开放水域提升15%,螃蟹蜕壳周期缩短3天。通过12场“光伏开放日”活动,组织420人次实地观察板下养殖实况,用可视化的数据打破了“遮光伤渔”的认知误区。
为了进一步消除村民对水下电缆安全的担忧,供电所牵头安装了16套水质传感器,实时公示pH值、溶解氧等6项指标。村民通过“渔光通”APP可随时查看数据,日均查询量超300次。这些措施有效地消除了村民对设备安全的疑虑。
利益共享破解经济担忧
针对土地流转顾虑,供电所创新实施“三金惠民”计划:协调建设单位前三年按800元/亩支付保底租金(较原租金提高167%),后期叠加5%发电收益分红。2024年,三圩村分红达120万元,资金定向用于修建3.2公里“光伏路”。此外,针对7户困难家庭,供电所创新“土地入股+劳务输出”组合方案,村民张建国通过参与年增收3.2万元。项目运营后,村集体年增收突破80万元,资金定向用于改造153间无害化厕所、修缮3.2公里田间道路。
为了提升村民的技能水平,供电所开设了“光伏运维+智能养殖”培训课程,57名村民取得资格证书,王建军等12人转型为设备巡检员,月均增收3200元。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村民的经济担忧,还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文化浸润弥合情感隔阂
为了增强村民对项目的认同感,供电所制作了方言广播剧《渔光谣》,通过村头大喇叭每日播报,将技术术语转化为“光伏板是遮阳伞,螃蟹住进空调房”等生活化表达。举办“光影渔乡”摄影展,展出村民李秀兰拍摄的《板下蟹王》等作品86幅。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增进了他们对项目的理解和支持。
组建“电小二”服务队驻村办公,为留守老人改造室内线路42户,建立村民监督小组全程参与设备验收。周永发等5位乡贤担任“光伏协调员”,成功化解11起施工纠纷。这些措施有效地弥合了村民之间的情感隔阂,促进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二)全周期服务:从矛盾化解到协同共治
在项目建设期,供电所注重政企民协同,编制了《渔光互补30问》手册,驻村电工鞠雪红、龚建荣三个月走访356户,手绘“利益对比图”讲透政策。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提前介入7起苗头性矛盾,协调调整光伏阵列布局3处,保住百年古树2棵。台风“贝碧嘉”过境时,供电所迅速行动,48小时恢复受损线路,为养殖户抢运增氧机32台,挽回经济损失80万元。这些措施有效地保障了项目的顺利进行,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在运营期,供电所开发了“光伏健康档案”系统,主动预警设备异常32次,避免了多次潜在的安全事故。促成唯甜央厨公司与养殖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光伏蟹”溢价30%进驻苏果超市。推动项目方投资500万元建设“鱼菜共生”湿地,吸收32名村民参与生态管护,形成治污增收闭环。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项目的经济效益,也增强了村民的环保意识。
延伸服务的乡村振兴赋能方面,靖江供电公司投资680万元改造10kV线路9.8公里,香沙芋加工厂用电容量提升至2000kVA,推动电商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在七里村试点“电力爱心超市”,村民陈秀英通过参与安全宣传累计兑换积分1800分,置换冰箱1台。协助打造“光伏观光廊道”,新建充电桩38个,2024年丽园景区游客突破50万人次。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综合成效与示范价值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40MW渔光互补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项目年发电量达602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8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2万吨。板下养殖的“光伏蟹”亩产突破80斤,较传统模式增收60%,产品通过“苏蟹优品”电商平台远销长三角,溢价率达30%。项目带动周边7个村发展“光伏+文旅”产业,建成智慧路灯126盏、充电桩38个,丽园景区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形成了“夜间观星、日间品蟹”的特色旅游线路。
在乡村治理方面,供电所将电力服务延伸至基层治理领域。通过农网改造工程新增3台400kVA变压器,香沙芋加工用电容量提升至2000kVA,推动农产品电商销售突破200万元。研发RPA流程机器人,工单处理效率提升30倍。建立“村网共建”服务点,线上办电率达100%,老年群体专属服务通道覆盖420户特殊家庭。这些举措使户均停电时间从4.3小时降至0.82小时/年,供电可靠率稳居全省前列。
生祠供电所的实践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体系。技术层面的“空天地”智能巡检体系已在江苏省23个同类项目推广;机制层面的“保底租金+动态分红”模式被纳入《江苏省乡村振兴投资指引》;治理层面的“电力爱心超市”积分机制在9个乡镇复制。2024年,该案例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惠民典型案例”,央视《朝闻天下》专题报道其“让阳光照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四、经验启示
生祠供电所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需要能源转型提供核心动能。通过构建“技术支撑筑基、利益共享凝心、文化浸润聚力”的三维服务体系,不仅破解了新能源项目落地难题,更探索出“电力搭台、产业融合、生态增值、民生改善”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种将央企专业优势与地方发展需求深度耦合的模式,为县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协同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板。
未来,供电所将持续深化“电力+治理”模式,在分布式光伏推广、数字乡村建设中探索更多民心工程,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提供可复制的基层样本。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机制,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落地生根。
来源:泰州三新供电服务有限公司靖江分公司
城乡能源网旨在传播行业信息、促进交流探讨,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