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能点亮蜀乡:四川欠发达县域“风光电+”赋能乡村振兴的华电实践
从高原风场到河谷光伏,从生态保护到民生改善,四川欠发达县域正以“绿能之笔”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面对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动能不足等现实挑战,华电四川公司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将新能源开发与托底性帮扶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风光电赋能、产业链造血、党建强根基”的振兴路径。通过172.5亿元清洁能源投资撬动县域经济蝶变,以4180万元帮扶资金兜底民生短板,四川高原的“风光资源”正转化为群众增收的“绿色存折”,为欠发达县域提供了“生态优先、产业兴县、共富共享”的实践样本。
一、以绿色动能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一)助力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
四川省39个欠发达县域长期面临发展滞后问题,县域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生态脆弱等问题交织。华电四川公司立足“双碳”目标,瞄准三州地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以“风光电+”为核心抓手,将能源开发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建设金川嘎斯都光伏电站、红原安曲光伏等标志性项目,清洁能源产业不仅填补了地方经济短板,更通过产业链延伸创造就业岗位,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形成“能源驱动、产业造血、人口聚集”的良性循环。
(二) 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
四川高原生态脆弱,传统能源开发易引发水土流失与草场退化。华电四川公司创新“一地两用”模式,在光伏板下方发展牦牛养殖,既保留草场生态功能,又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以金川县嘎斯都光伏项目为例,4535亩草地通过“板上发电、板下放牧”模式,实现单位面积产值提升40%,草场退化率下降12%。同时,风光电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超200万吨,相当于植树10万棵,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坚实支撑。这种“绿能开发+生态修复”的实践,为高寒地区探索出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路径。
(三)塑造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
传统帮扶模式依赖“输血式”资金投入,难以形成可持续动力。华电四川公司通过“资源换产业、项目带就业、收益惠民生”机制,将能源收益转化为乡村发展的长效资本。例如,嘎斯都光伏电站向村集体支付1300万元草地租赁费,96户牧民户均增收1万元;红原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平均海拔3600米,冬季漫长严寒,供暖项目帮助当地藏区居民告别燃煤“烟熏火燎”的传统取暖,提供高效、稳定及环保的供热,实现“绿色”温暖过冬。这种“经济账”与“生态账”的协同计算,重构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逻辑,为乡村振兴注入市场化动能。
二、多维融合打造“风光电+”振兴样板
华电四川公司以“地方所需、群众所盼、华电所能”为行动纲领,通过“产业融合、基建升级、人才培育”三维发力,构建“风光电+”协同发展体系,为欠发达县域注入振兴动能。
(一)产业融合:激活高原资源价值
清洁能源项目矩阵建设。投资 66亿元建成总装机135万千瓦的清洁能源矩阵。其中,海拔4600米的嘎斯都一期光伏电站采用“高原定制化”技术,年发电3.2亿千瓦时,项目建设期为当地纳税约2700万元,成为国内高海拔地区绿色能源开发标杆。
特色产业造血。依托光伏收益,打造“聚云端”高原雪菊品牌,建成50亩无公害种植基地,亩产干花4000斤,年销售额80万元;联农带农机制惠及1055名村民,人均年增收3000元。同步推进中药材种植、高山菜籽油加工等多元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文旅生态赋能。投资800万元建设金川花果山民宿集群,配套星空房、露营区等设施,预计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手工艺品销售增长35%,实现“绿电开发+生态旅游”深度融合。
(二)基建升级:打通振兴“最后一公里”
路网提质增效。投资1332万元修建跨河桥12座,硬化公路43公里,牧区至县城通行时间由4小时缩短至1.5小时,牦牛肉等农特产品运输成本降低25%,昔日的“泥泞牧道”变身“阳光致富路”。
民生设施兜底。实施“远牧点亮工程”,为石渠县16个牧区安装户用光伏系统;在红原县建成“煤改电”供暖工程,覆盖17万平方米,5所学校冬季室温提升至18℃以上,学生缺勤率下降60%。
(三)人才培育: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技能就业转化。光伏项目建设期间,优先录用本地人才直接带动就业,提供施工机械租赁岗位,通过公益项目吸纳本地人员参与,实现“放下牧鞭、拿起工具”的身份转型。
教育长效托举。为金川县开通“空中课堂”,惠及5000余名学生;联合职业院校开设电工、焊工特训班,90%学员获证后实现就业,形成“技能提升—稳定就业—家庭脱贫”良性循环。
党建引领聚力。与地方政府签订《党建引领县企共兴协议》,选派2名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组建“党员突击队”攻克建设难题,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3项。
三、阳光红利绘就共富新图景
(一)经济账:从“零产业”到“百万村”
产业造血:二嘎里村集体收入从零突破至百万元,高原雪菊、中药材等产业带动120人就近务工,户均年增收1.2万元。
能源反哺:嘎斯都光伏项目向村集体支付草地租赁费1300万元,96户牧民年均增收1万元,形成“资源变资产”的持续收益模式。
(二)民生账:从“温饱线”到“幸福线”
生活提质:红原县“煤改电”工程减少燃煤2.3万吨,节省取暖成本40%;石渠县牧民告别“酥油灯照夜”,户用光伏点亮200余户生活。
教育突围:90名困难学生得到资助,200余名师生穿上冬季校服,当地学生首次接触光伏科技实践课,教育公平触角延伸至高原。
(三)生态账:从“草场退化”到“绿色银行”
生态修复:光伏板下发展牦牛养殖,单位土地产值提升40%,草场退化率下降12%;年减排二氧化碳200万吨,相当于植树10万棵。
低碳转型: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替代传统燃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稳固。
(四)发展账:从“人口外流”到“人才回归”
就业吸引:1000余个本地岗位带动外出务工青年返乡,18名欠发达县域大中专生入职华电,形成“家门口就业”新生态。
来源: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
城乡能源网旨在传播行业信息、促进交流探讨,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