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能源网欢迎您!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会员登录

城乡能源网

热门关键词:  百县千项  电力  生物质能  百县  电力信息化
首页 资讯 科技 史料 智库 云讲堂 产业 专题 观察 财经 科普 活动 会员 数字能源
旗下栏目: 好成果 好案例 好故事

党建引领电力赋能可持续“艺术乡建”

来源:城乡能源网    作者:周九娣 董泽才 潘智敏 张明明 陈华森     点击:     发布时间:2024-01-11

  一、重要意义

 “艺术乡建”作为一种乡建范式,能够为乡村文化复兴、民风治理、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十八大以来,国内“艺术乡建”实践大量涌现且热度不减,其作用是积极的,却也常是短暂的,不少以艺术冠名的乡村陷入迅速走红又迅速沉寂的现实困境。

 位于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的犁桥村,下辖7个自然村,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村内“两水八分田”,留有少量清代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江南圩区水镇。但由于缺乏突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同属江南的西递、宏村相比显得较为平淡。

 2016年,铜陵市文旅部门与知名策展人梁克刚合作,引入艺术家在犁桥创作装置艺术、墙绘、网红建筑,打造艺术与自然共生的乡村旅游主题IP。2018年,以“艺术改变乡村”为主题的铜陵首届田原艺术季在犁桥村推出,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及众多自媒体纷纷报道,一时间犁桥村成了网红打卡地。然而,热潮过后游客渐渐稀少,有了名气的犁桥并没有摆脱网红乡村昙花一现的怪圈。

 如何破除困境,推进犁桥“艺术乡建”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国网铜陵供电公司党委主动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身诉求,更是地方政府、驻村艺术家及广大村民的共同期待。通过利益相关方分析发现,“艺术乡建”实现可持续发展须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实践证明,精致但分散的“盆景化”建设留客能力不足,犁桥必须向连点成面、全域发展的“风景化”模式转型,电力作为先发力量,对乡村整体升级的支撑力还不够。二是“宜居宜游”的发展路径让乡村成为农业生产、生活、生态、旅游的复合空间,也对供电服务的便捷性、精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主要做法

 国网铜陵供电公司党委从犁桥“艺术乡建”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按照“需求分析先行、行动匹配紧跟”的思路,对各利益相关方进行走访调研,了解诉求、整合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形成“联合履责+友好电网+多元服务+撬动增值”的电力赋能可持续“艺术乡建”路径。

 1.主动统筹,推动联合履责

一是“战略式”党建联盟。2021年,铜陵市政府将犁桥水镇列入“十四五”文旅重点项目,国网铜陵供电公司党委以此为契机,与义安区政府签订“乡村振兴·电靓义安”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义安区成立“电力服务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各直属单位及部门为成员,并将相关工作纳入对镇政府责任考核内容。在此框架下,国网铜陵义安供电公司党委与西联镇政府缔结共建契约,推出一系列举措和计划。

二是“共享式”工作集群。西联镇政府牵头组建景区管委会、旅游、文联、水电气讯组成的“党员+群众”工作团队,列出“服务、资源、责任”三张清单,设立工作协同、风险管控、联合考评三大机制,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构建犁桥村乡建履责共同体。

三是“综治化”网格服务。采用“多主体在地合作”模式,整合电力、供水、燃气、通信专业力量。将犁桥村域划分为多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立两位党员“格长”,分别由村部小组长和专业公司员工担任。“格长”兼具水电气讯、河林环保等多项管理服务职能,既当宣传员,又当联络员,切实把工作触角延伸到最末端。四是“公众化”协商机制。由老党员、老教师等“五老”人员牵头成立村民议事会,村政府、村民、艺术家共议艺术化建改及配套电力、交通、供水、医疗、娱乐等各项事务,让村民接受“艺术乡建”的文化经济价值,成为乡村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

 2.强化支撑,建设灵活友好农配网

一是新建与改造相结合,让农配网更坚强、更可靠。针对犁桥村用电需求,国网铜陵供电公司确立了“电源双线保障、配变多区分台、高压线不过境、低压线不碍眼”的配网改造方案。新建35kV西联变和两条10kV联络线,使犁桥村具备双电源和负荷转移条件,增容和新建低压台区3个、高低压线路5千米,户均配变容量达到3.5kVA,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大大提升。通过智慧台区改造和不停电作业应用,建设停电可“转供”、故障可“自愈”的不停电示范区,实现台区故障诊断预警水平、运维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利用学校屋顶建立分布式光伏电站,深化光伏储能应用,建立具有独立供电能力、并离网无缝衔接切换的“光储排”离线微网模式,实现电力灵活保供。

二是设备与景观相结合,让电力设施更入景、更靓景。按照“设备风景化、台区景点化”空间设计理念,把电力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顺应现有建筑布局和整体风貌,对公用配变台区和低压线路进行标准化改造。与通信、燃气公司共同开展“缆线整治”,区域低压配电线路全部电缆入地,新建电缆通道1.49km、低压电缆分支箱24座、电缆工井26座,还乡村天空一片清朗。对箱变、低压电缆分支箱、电表箱等地面设施进行外观改造,徽派造型的台区、安全主题的艺术彩绘与“古韵水乡”的村落风格相得益彰,为全域旅游锦上添花。

三是电能替代和智慧用能相结合,让乡村更生态、更清洁。在水镇景区、观光园区、农产品加工厂区,通过电价优惠政策引导热泵、蓄热电锅炉、电供暖(冷)、电厨炊等电能替代应用,打造能源消费电气化示范村。对犁桥民宿进行智能化改造,借助智能传感、智能影音、智能环境调节等数字化产品,帮助民宿产业变革经营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在游客中心停车场设置光伏充电设施,为周边村民和游客提供省时省力又省心的充电体验。在景区设置光伏智慧休闲座椅,供游客休息放松的同时,提供免费WiFi、智能监控、智能照明、无线手机充电等多种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在村中心建设光伏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彻底解决污水净化排放问题,让乡村旅游和生活更加智慧化、生态化。

 3.村网共建,服务触达末端

国网铜陵供电公司党委以村网共建模式,建设“水乡犁桥”电力驿站兼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共产党员服务队”为主要力量,推出多项举措,将优质服务传递到最接地气的一端。电力驿站内部署铜陵市首个村级网上国网智能服务云终端,为客户提供用电咨询、业务申请、停复电信息查询等服务。为老年村民开设“线上营业厅乡村版”,针对充值缴费、停电信息查询等高频使用场景,简化操作界面,增大版本字体,增设语音播报功能,让“银发族”能体验更方便实用的供电服务。推进水电气讯“一件事联办”在镇村便民服务中心落地实施,为客户诉求属地解决提供便捷通道。

 4.紧贴业态,撬动价值增值

 为寻求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犁桥村集中打造公共艺术、空间改造、特色活动和生态农业四大业态。国网铜陵供电公司党委积极谋划,配套开展系列增值服务,进一步触发产业增效。

一是专项保供,为特色活动护航。针对犁桥村明塘春景、梦荷夏忆、乡野秋实、古桥冬韵四景建设及“田原艺术节”活动需求,分别制定“护航艺术节”“古建筑特巡”“民宿无忧”等多项保供方案,确保设备零故障、客户零闪动、工作零差错、服务零投诉“四个零”目标的实现。

二是共享农排,让农业生产安心。推出农业生产智能扫码共享用电终端,实现农田排灌即付即用、智能控制、一表收费、多户公用,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户的灌溉用电需求量大、用电安全隐患多、电费计量难等难题,为农业生产智能化打开新思路。

三是实景党课,推动艺术IP升值。融合驿站建设,将犁桥乡村振兴、智慧用电、清洁用电、节约用电、优享用电等内容交织串联起来,开发融入全域旅游“电力助力乡村振兴”实景党课,以网上国网、直播推广等多渠道营销推动艺术乡村IP价值提升。

  三、主要成效

 1.实现多方价值共赢。国网铜陵供电公司党委直面乡村建设、业态发展和村民需求,推动联合履责,实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快速提升。对供电公司而言,与“艺术乡建”相适应的优质供电服务体系,取得降本增效、服务优化、市场拓展的积极成效。各项用电服务场景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为村民和游客提供良好体验,为共富共美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全电民宿、全电景区建设,培育了新的用电增长点,提升了供电公司经营效益。

 2.乡村增美农民增收。犁桥村经历从外在美到内在美、风貌美到风尚美、环境美到发展美的嬗变,走出一条艺术加持的共同富裕路。截至2023年6月底,犁桥村已引育驻村艺术家100余名,旅游民宿、文化休闲、生态农业等新业态快速发展。2023年“五一节”期间景区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同比增长300%,网络受众达4000余万人次。上半年村农旅产业收入近270余万元,村民人均增收幅度超过20%。

 3.艺术乡建的“犁桥样本”。“艺术乡建”在犁桥不再是试验场,而是实实在在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犁桥村先后获“全国首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一批荣誉。犁桥效应不断延伸,后续很多前来的艺术家已溢出犁桥,带动其他自然村乘势而上。铜陵市政府将以犁桥村为样本,加快乡村文化发掘和打造,形成集聚效应,推动地方产业整体发展。

  

 (本文作者:国网铜陵供电公司 周九娣 董泽才 潘智敏 张明明 陈华森)